100%

临汀志 宋 胡太初修 赵与沐纂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87745.html

●版权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福建地方志丛刊

  临 汀 志

  〔宋〕 胡太初修 赵与沐纂

  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福州

  (福州得贵巷27号)

  福建省新华书店发行

  福建省计委印刷厂印刷

  开本787×1092毫米 1/32 6.125印张 4插页 141千字

  1990年11月第1版 1990年11月第1次印刷

  印数:1-1500

  ISBN 7-211-01376-1 K.84 定价:平装3.20元

  精装5.20元

  ●序、前言

  序

  地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创的一种优秀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最初是古代史官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据《周礼》的记载,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这“四方之志”和“邦国之志”就是地方志的滥觞。随着历史科学的发展,乡土研究受到重视,地方志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地方志是全面记载一个地区的从古代到当代、从自然到社会的地方资料,具有存史、资治和教化的作用,所以各个封建王朝都要在其兴盛的时期修纂地方志,有些有见识的地方官为了要了解地情,便于治理,也都十分重视地方志的作用,如唐代的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一过五岭,立刻找《韶州图经》来看,宋代的朱熹知南康军,一下车也首先索阅《南康军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然社会制度变化了,可是旧地方志对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可资借鉴的价值。1958年,毛泽东同志倡议编修新地方志,周恩来同志提出要系统地整理旧县志,把其中有关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资料整理出来,做到“古为今用”。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有鉴于整理旧志可以直接为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及编修新志服务,因此于1985年决定整理出版一套《福建省地方志丛刊》,责成省、地(市)、县各级修志单位选择整理一种资料价值与版本价值较大的旧志,汇辑成集。

  福建之有志书,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远在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就出现了晋安太守陶夔撰的《闽中记》,后来萧梁时有顾野王撰的《建安地记》,唐代有林谞撰的《闽中记》,但这些志书都已散失无存。现在全国存世的宋志旧志已经成为难得的珍品了。我省的宋志现存的只有淳熙梁克家撰的《三山志》、宝祐赵与泌修、黄岩孙纂的《仙溪志》和这部开庆胡太初修、赵与沐纂的《临汀志》三种,其他的宋志如林世程重修的《闽中记》、陈傅撰的《欧冶拾遗》等只见于其他书籍的著录而不见原书,由此可见这部《临汀志》的珍贵。

  临汀在本志修纂的南宋开庆年间是福建路的一个郡,下辖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莲城(今为连城)六个县。这个地区在三国以前尚未经开发,一片荒芜。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从建安郡分设晋安郡,领县八,其中的新罗县即在这个地区的范围之内。此为本地区划入行政区域之始。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开福、抚二州山洞,以原有的新罗县为基础,置汀州,治所在新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改为临汀郡,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称汀州,入宋后再复名临汀郡。临汀自列为郡治到本志修成的南宋开庆年间为止,历时共五百多年。在这五百多年中,共修过三次郡志:第一次是修于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的《鄞江志》,甚为简略;第二次是修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未曾完成,这两志都已散失;第三次即是修于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的本志,主修者是当时的临汀郡守胡太初,纂者是州学教授赵与沐。他们是地方官,洞悉地情,这部志书所提供的资料较为翔实可信。

  从唐代的开元到宋代的庆元这五百多年中,临汀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很是迅速,本志引用了唐代的杜佑《通典》、《元和郡县志》、《唐书·地理志》和宋代的《太平寰宇志》、《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以及庆元四志的材料结合修志时的情况作了具体而有系统的记载;特别是关于归属的变更,户口、赋税、均贡的递增,城地、亭馆、桥梁、学校的兴建,邮驿、衙署的设置,物产的枚举,郡县官、科第人物的题名等记述尤为评赡,为明弘治、嘉靖、崇祯三种《汀州府志》和清康熙、乾隆两种《汀州府志》之所本。此书着力于地理位置与物产关系的分析,如说“汀在闽西南,山樵谷汲,稻食布衣,故民之丰约不大相远;粜不出境,故谷价常贱;比屋而绩,故其布多品;地接潮、梅,率多旷野,故有虎豹熊象之属;其气候多暖,故花果种类、时序或类岭南”,并列举货之属有金、银、铜、铁,长汀设有“银务”、“铁务”,宁化设有银场,药之属有数十品种,这些虽然是修志当时的地方情况,可是在今天对于发挥地利优势、发展地方经济以及脱贫致富,仍有其现实的参考意义。又关于民情风俗的分析,说“险隘荒陋,轻生尚武,人情不甚相远,控御之得其道,惠养之有其方,阴制而默化之,宁有不丕变者?亦长治之责尔”,这种分析虽然是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但在今天也不无借鉴的价值。

  参加本志整理和审校工作的同志,为了订正史实和文字,举凡本志所引用的史书和志乘,都一一重加校勘,辨析异同,期臻至善,其态度之严谨,用力之精勤,极为难得。相信此书出版之后,可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很大的方便,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我作为一个史志工作者,目击这又一新的成果问世,心中充满无限喜悦之情,谨缀数言,以伸感奋之意。

  张 立

  1990年1月

  前 言

  宋开庆元年(1259)胡太初修、赵与沐纂的《临汀志》是难得的宋志之一,全国现存的宋志仅有二十多种,属于福建的三种,《临汀志》即居其一。(其余两种为淳熙《三山志》与宝祐《仙溪志》)

  宋本《临汀志》原书久已佚亡,本书校注版本采自《永乐大典》所过录的《临汀志》共31门。校雠参考,主要有《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及新旧《唐书》。校注范围只求阐明《临汀志》修纂时的状况,不涉及以后兴废;但志中有明显与事实不符之处,采用后来的旧志记载予以注明。明显的错别字,则径予改正。个别地方无法校对,一仍其旧。

  原文夹注,除可以看出是后人所加或明显错误者外,均依《永乐大典》原式保留。新注置于各篇之后,一般谨录前人意见作为参考,不作判断;存疑之处则略加说明。语词性词语及文物典章制度一般不注。

  《临汀志·题咏》原文中胡太初的序,应是《临汀志》原序;赵与沐的跋,应是《临汀志》的原跋。现将此两篇,分置正文前后,恢复其原来位置。《题咏》的其它内容,除唐诗外,还有开庆之后所作,为避免内容驳杂起见,本书将《题咏》一门删除,现全书共有30门。

  参加校注人员均是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计有廖春生、曹培基、毛河先、阙金水、周晖等五人,并送经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廖宗刚同志审阅。限于水平,不足与错误之处难免,尚望读者指正。

  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辑说明

  出版说明

  福建省古旧地方志数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共约四百余种。这些志书详尽地记载了福建、台湾地区自然和社会历史状况,内容丰富,不但可以补充史书之不足,而且可以给当前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极有价值的资料,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是由于年代悠远,散失很多,流传不广,查阅不便,有的只余孤本,亟待抢救。为了适应当前编纂社会主义新型方志、各方面专业研究和地方党政干部查阅的迫切需要,我们计划分批整理一套《福建地方志丛刊》,陆续出版。

  《丛刊》选辑一些稀有的、价值较大的福建地方志,其中包括省、府(州)、县志和个别乡、里、镇志。《丛刊》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由省、地区、市、县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组织整理,并邀请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参加协作。

  《丛刊》整理工作主要是根据原刊本加以分段、断句、标点和校注。校注以校为主,多校少注。校勘方法,有的用理校,有的用他校;注释范围限于少数重要的地方史实和地方性文物典章制度。

  整理古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限于水平,整理工作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望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建人民出版社

 

  ●目录

  原 序

  临汀志

   建置沿革

   至 到

   城 池

   坊里墟市

   桥 梁

   风俗形势

   户 口

   税 赋

   供 贡

   土 产

   山 川

   亭 馆

   祠 庙

   寺 观

   坛 壝

   廨 舍

   仓场库务

   邮 驿

   学 校

   贡 院

   营 寨

   古 迹

   郡县官题名

   名 宦

   进士题名

   武 将

   遗逸正烈

   仙 佛

   道 释

   丛 录

  跋

  ●原 序

  宝祐戊午夏五月,太初以澄江守蒙恩易兹郡,亲朋谨曰:“是僻远而难治者也。”太初惟天子命讵得辞?乃于都、闽转扣尝官于是者,求郡乘一观焉,则纪载阙疏而不续者又周一甲子矣!事制之仍革,户口之登耗,租税之虚盈,人物之盛衰,职官之到罢,皆漫焉莫考。洎驰驱及境,盖俨然一古郡也。山川缭复,城郭缜窄。俗若悍而朴,务若丛而顺。敚攘时作,御制有方,则可以无虞;气候虽不常,摄养有素,则可以无恙。镇之以静,行之以勤,辅之以制节谨度,亦可以无旷阙。信僻且远,乌见其为难治哉!半载而赢,百废粗举,遂与文学掾赵君与沐择前庑之博茂士,曰钟君明之,陈君士安,钟君知本,丘君一震,相与审绎旧志,蒐猎轶闻,而赵君提纲焉。未几,束稿来,太初为定科条,订事实,剂雅俗,正讹谬而编成矣!志之外文,别为集卷各十有五,皆阙其左方,以俟来者之续书。于是由郡而属邑,旷分件列,粲然在吾目中,一洗前日莫考之憾。夫以郡创于唐之开元,四百三十年为我宋之隆兴甲申,而志始形,然甚略也;又三十五年为庆元戊午而志始修,然未备也;又六十年至今日而志重作,亦未敢以为大备。然则斯文废兴之故,可胜叹哉!世运茫茫,事机浩浩,有续无绝,有兴无废,所望于后来同志之君子。次年季秋吉日,朝请大夫知汀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主管坑冶节制屯戍军马胡太初序。

  ●临汀志

  ○建置沿革

  《禹贡》“扬州之域,星纪牛女分之间”,《周官·职方氏》“七闽之地”,春秋时,勾践灭吴,兼闽而有之,是为闽越,无诸、摇皆其后也。秦灭诸侯,置闽中郡。汉高帝五年,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孝惠三年,以摇功多无诸,更封摇东海王,都东瓯。《通典》云:“今永嘉地”。【武帝元封元年,取闽粤,诏徙东越人《通典》云:“即闽州地。”江淮间而墟其地。后汉永和三年,分建安置晋安郡〔1〕,领县八,其一为新罗,而汀基于此。唐志云:“汀州治新罗。”宋、齐因之,陈以建安郡改置闽州,又改丰州,隋平陈,改泉州,皆隶焉。唐开元二十四年〔2〕始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取长汀溪名之。旧图经云:“水际平沙曰汀。”又云:“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于文为汀。”天宝元年,改临汀郡。乾元元年,复为汀州,领县四。长汀、宁化、龙岩、沙县〔3〕。初治新罗,《唐会要》云:“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改新罗县为龙岩县。”则今之龙岩,盖州之故治也。去州四百里。后迁长汀村,在今上杭县北十五里,名曰旧州。去州二百五十里。又迁东坊口,去今州治五里,亦名旧州。大历四年,刺史陈剑奏迁白石,即今治是也。唐志云:“治新罗,大历四年,迁白石。”皆长汀县地。《唐会要》云:“大历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移汀州于长汀县白石乡。”未详孰是。〔4〕十二年,割龙岩县隶漳州。唐末盗兴,江淮王绪南入汀、漳,王潮与其弟审知执绪,唐因以潮为福建观察使,建、汀举籍听命。后称闽,历朱梁、后唐,皆属焉。晋开运元年,朱文进杀王氏子弟,以许文缜〔5〕来守。未几,王延政之势复张,解后〔6〕,有以虚声至者,文缜惧不克守,以州降延政。李璟兵攻破建州,并而有之。保大四年,割沙县置剑州〔7〕,迄晋、汉、周皆属南唐。宋朝开宝七年,南唐亡,悉入图籍,仍旧隶福建路,领县二。长汀、宁化。淳化五年,并〔8〕上杭、武平二场并为县,割长汀县地隶之。元符元年,析长汀、宁化地县清流。绍兴三年,又析长汀地县莲城。今为县六:长汀,倚郭;宁化,在州东北一百七十五里;上杭,在州南二百四十里;武平,在城西南二百七十里;清流,在州东北二百一十七里;莲城,在城南一百七十里。】

  长汀 望县。倚郭。随二州三迁〔9〕。一在今上杭县北十五里,一在东坊口,一在白石乡。大历四年,治今所。历五代迄宋朝初,无所更易。淳化五年,升上杭、武平二场并为县,分南以西地隶之。元符元年,又与宁化共析地以县清流。绍兴三年,又割古田乡六里以县莲城。今州领县六,其四皆长汀地,惟清流地长汀、宁化各半之。

  宁化 望县。在州东北一百七十五里。旧为黄连镇〔10〕。以其地有黄连洞,故名。唐开元十三年,因居民罗令纪之请,置黄连县〔11〕,实介福、抚二州之间,开山置州,因属焉。天宝元年,改名宁化。宋朝元符元年,割县北六团里与长汀东北同置清流县。治在今县东黄连镇,后唐同光二年,徙今所〔12〕。

  清流 中县。在州东北二百一十里。本长汀、宁化县地。旧有清流驿〔13〕,在宁化县东麻仓团,溪流回环清泚。宋朝元符元年,提刑王公祖道行郡憩驿,爱其山川,且谓长汀、宁化壤地广袤,官民暌隔,无以戢奸宣惠,奏请分置一县,遂割宁化六团里、长汀二团里置县驿旁,因以名焉。

  上杭 中县。在州南二百四十里。唐开元间置州,凡再迁,皆于今县为近:新罗,今龙岩县〔14〕,在县东百五十里;长汀村,今号旧州,在县北十五里;最后徙白石,相距三百余里。始于胡雷下保置上杭场〔15〕,南唐保大十二年徙秇音■〈亻丸〉梓保在今太平乡〔16〕。宋朝淳化五年,升为上杭县〔17〕,割长汀南境隶焉。至道二年,徙鳖沙。咸平二年,徙语口〔18〕。天圣中,钟寮场坑治〔19〕兴盛,商旅幅凑,徙县治之。乾道三年,县令郑稷因民有请,申州及诸司,获旨徙郭坊,即今治是也。

  武平 中县。在州西南二百一十里。唐置州之后,析西南为两镇,曰南安,曰武平,相距百二十里,隶长汀。为〔20〕闽交泰四年,省南安并为武平场。宋朝淳化五年〔21〕,升为武平县。旧经云:“以其地坦夷而人多好武,故名。”仍割长汀西南境隶焉。

  莲城〔22〕 下县。在州南一百七十里。本长汀县地。绍兴三年,梅州司士曹事虞观进状称:“比尝摄尉长汀,窃见其境阔远,有地名南北团,去县三百余里,弱者难于赴诉,强者恣其剽掠,居民商旅,皆元聊赖,乞于其地分一县,准,敕置县。因其素号莲城村以名之。郡守郑公强度地之宜,割长汀村〔23〕古田乡六团里隶焉。

  校 注:

  〔1〕 查《后汉书》无分建安置晋安郡的记载。据《三国志·吴书》载:“永安三年,秋。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晋书·地理》载:“及晋平吴,分建安立晋安郡。”又:“晋安郡,太康三年置。统县八:原丰、新罗……”此处云后汉永和三年分建安置晋安领新罗,不知何据。

  〔2〕 《通典》记开元二十六年置汀州。《元和郡县志》记开元二十一年奏置。《唐书·方镇》记开元二十二年置,而《唐书·地理》又记开元二十四年置。《舆地纪胜·汀州》载王象之案语云:“自开元二十一年建议,至二十四年成郡,二十六年又分他郡之地以益之。”三者所书略有不同。

  〔3〕 《通典》载:领长汀、宁化。《元和郡县志》载:领长汀、宁化、沙县。但又载龙岩先置在杂罗口,名杂罗县,属汀州。天宝元年,改为龙岩县。大历十二年,皇甫政奏改隶漳州。《旧唐书》载:领长汀、龙岩、宁化。《新唐书》载:领长汀、宁化、沙。并注云:沙县于大历十二年来属,与《元和郡县志》所载沙县于开元二十三年割属汀州不同。按四书所载领县不同,有沙县则无龙岩,有龙岩则无沙县。依《元和郡县志》,则汀州开郡时,应领四县。

  〔4〕 《临汀汇考》以为新罗乃龙岩州治,应不属长汀,与《新唐书》所记有异。但《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及一九八二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均以为新罗故城在长汀境内。

  〔5〕 《资治通鉴》“缜”作“稹”。

  〔6〕 疑有脱漏。《资治通鉴》载:开运元年三月,福州朱文进杀王氏宗族少长五十余人,汀州刺史许文稹举郡降之。十月,建州王延政遣将领兵屯尤溪、古田、长溪,泉州散员指挥留从效叛朱文进,杀所置泉州刺史黄绍颇,命陈洪进献绍颇头颅往建州。至尤溪,朱文进戍兵数千拦道,陈洪进假传福州已杀朱文进,泉州正兼程往迎王延政,并出示绍颇头颅,于是福州兵溃散,漳州朱文进守将程谟闻知,杀文进所置刺史程文纬,汀州刺史许文稹奉表请降于王延政。

  〔7〕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引薛居正《五代史》云:“李景保大三年,以延平为剑州,析建州之剑浦、汀州之沙县隶焉。”

  〔8〕 应作“升”。下文长汀沿革中作“升上杭、武平二场并为县”。

  〔9〕 汀州州治初在新罗,一迁长汀村,长汀县治为州治附郭;二迁东坊口,县治随州迁于东坊口附近百步潭外;三迁白石乡,县治随州迁州治郭下。所谓随二州,即指随长汀村东坊口二州治。

  〔10〕 《元和郡县志》云:“本沙县地。”《太平寰宇记》云:“武德初为黄连。”

  〔11〕 《元和郡县志》以为开元二十二年开山洞置县。

  〔12〕 乾隆《汀州府志》云:“迁黄连镇西之行筿窝,即今治。”

  〔13〕 《舆地纪胜·清流》记《图经》云:“本晋清流驿。”《元一统志》云:“本宁化县地,以溪流清泚,因取清流名之。”

  〔14〕 见注〔4〕。

  〔15〕 乾隆《汀州府志》载:“大历四年,刺史陈剑析龙岩胡雷下堡置上杭场。”

  〔16〕 《永乐大典·汀》引《元一统志》云:“按唐《地理志》:‘开元初,立市于龙岩县之太平场。’后迁市于兴化乡,即今漳州龙岩县余地。”

  〔17〕 《永乐大典·汀》引《元一统志》云:“宋淳化三年,因民便始创县于鳖沙之语口市。”所载建县年代及县治所在均不同。

  〔18〕 《舆地纪胜·汀州》注引《鄞川志》云:自至道三年至咸平二年,凡二徙。

  〔19〕 “治”疑作“冶”。

  〔20〕 “为”即“伪”,指王审知所建闽国。

  〔21〕 《永乐大典·汀》引《元一统志》云:按图经宋淳化三年,因唐大历三年割龙岩县隶漳州,南唐保大六年割沙县隶南剑州,其土广难治,遂析二县之太平、铜鼓山、兴化等乡,立武平县。

  〔22〕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连城县》载:“晋新罗县地,唐置莲城堡于此,宋绍兴三年析置莲城县。元至正六年始改曰连城。”又民国五年修《连城县志》云:“连城本长汀地,宋元符时置莲城堡,省、府志同,惟旧府志以为唐时,未知何据。”又云:“元至元十五年改莲城为连城县。”注云:“据府志。”乾隆《汀州府志》载:“绍兴六年置莲城县。”

  〔23〕 “村”,据乾隆《汀州府志》应改为“县”。

  ○至 到

  临汀为郡,治长汀。上接剑、邵,下抵漳、梅、潮,旁联赣。封域之内,绝长补短,方九百余里。其距外邑,则宁化、莲城为近,清流次之,上杭、武平为远。其趋邻郡,皆遵陆;若水路,则长汀溪达上杭,直至潮州入于海,宁化溪下清流,投南经沙县、南剑州直至福〔1〕入于海。郡境东西四百一十里,南北五百里。东至南剑州七百里,内三百五十里覆船冈入南剑州界。【西至赣州四百一十里,内六十里新路岭入赣州界。南至梅州四百三十五里,内三百一十里沙干村入梅州界。北至赣州三百七十里,内一百九十里张坑入赣州界。东南至漳州六百三十五里,内二百七十里大池入赣〔2〕州界。西南至潮州六百六十五里,内三百九十里标钱山入潮州界。东北至邵武军六百三十里,内三百八十五里孟家坪入邵武界。西北至赣州四百四十五里。内六十里黄竹岭入赣州界。】

  长汀 东西一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东至宁化县界八十里,以杉木堠为界,自界首至宁化县九十里;西至赣州瑞金县界六十里,以新路岭为界,自界首至瑞金县二十里;南至上杭县界一百五十五里,以桑溪岭为界,自界首至上杭县三十里;北至赣州瑞金县界六十里,以黄竹岭为界,自界首至瑞金县二十里。东南至莲城县界一百六十里,以野狐岭为界,自界首至莲城县一十里;西南至武平县界一十五里〔3〕,以黄公岭为界,自界首至武平县一百五里;东北至宁化县界八十五里,以黄土岭为界,自界首至宁化县七十里;西北至赣州瑞金县界六十里,以石脑岭为界,自界首至瑞金县二十五里。

  水路,鄞江溪〔4〕自县十里而南会于麻潭,又十五里会于南溪,又二十五里会于大潭直至上杭县。

  宁化 东西一百里,南北二百里。东至清流县界二十五里,以百步岭为界,自界首至清流县二十里;西至赣州石城县界七十五里,以张坑为界,自界首至石城县二十里;南至长汀县界九十里,以杉木堠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八十里;北至邵武军建宁县界一百一十里,以孟家坪为界,自界首至建宁县七十里;东南至清流县界六十里,以大船岭为界,自界首至清流县六十里;西南至长汀县界七十里,以黄土岭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八十五里;东北至邵武军泰宁县界一百二十里,以龙坑坳为界,自界首至泰宁县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建昌军南丰县界一百二十里,以车桥岭为界,自界首至南丰县二百三十里。

  水路,县溪其源有六,会于东渡,过清流及沙县而东。

  清流 东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二百里〔5〕。东至南剑州沙县界一百一十里,以龙安为界,自界首至沙县二百里;西至宁化县界二十里,以草鞋岭为界〔6〕,自界首至宁化县三十里;南至宁化县界一十五里,以百步岭为界〔7〕,自界首至宁化县九十五里;北至宁化县界二十里,以金船岭为界〔8〕,自界首至宁化县四十里;东南至莲城县界一百里,以上琴坪为界,自界首至莲城县三十五里;西南至宁化县界二十里,以枪旗隔为界,自界首至宁化县二十五里;东北至南剑州将乐县界一百三十里,以覆船冈为界,自界首至将乐县—百一十里;西北至宁化县界三十里,以大船岭为界,自界首至宁化县三十里。

  水路,县溪水自宁化至县,下梦溪,过九龙滩,入沙县浮流口,通南剑州、福州。九龙滩险甚,向时盐运溯沿皆止于此。

  莲城 东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里。东至南剑州沙县界一百里,以浮流口为界,自界首至沙县二百里;西至长汀县界一十里,以岩头野狐岭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六十里;南至上杭县界一百里,以崆岭为界,自界首至上杭县六十里;北至长汀县界六十里,以焦坑渡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一十里;东南至南剑州沙县界一百五里,以浮流口为界,自界首至沙县二百里;西南至长汀县界〔9〕,以河源板岭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里;东北至清流县界三十五里,以上琴坪为界,自界首至清流县一百里;西北至长汀县界六十里,以四保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一十里。

  上杭 东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一百九十里。东至漳州龙岩县界一百里,以大池为界,自界首至龙岩县五十里;西至武平县二十五里,以石田为界,自界首至武平县六十里;南至潮州海阳县界二百里,以标钱〔10〕为界,自界首至海阳县二百二十五里;北至长汀县界三十五里,以黄阳坳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五十五里;东南至漳州龙岩县界一百九十里,以缘岭为界,自界首至龙岩县五十里;西南至梅州程乡县界一百六十里,以松源为界,自界首至程乡县一百五十里;东北至长汀县界八十里,以谷奢岭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一十里;西北至武平县界八十里,以檀岭为界,自界首至武平县一百一十里。

  水路,长汀溪入县境与六乡之水会,直至潮州。自汀至潮,凡五百滩,至鱼矶逾岭,乃运潮盐往来路。

  武平 东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二百四十里。东至上杭县界五十里,以竹鉴保黄埔为界,自界首至上杭县界三十五里;西至赣州安远县界一百四十五里,以大中山为界,自界首至安远县九十五里;南至梅州程乡县界九十里,以南安岩为界,自界首至程乡县一百三十五里;北至长汀县界一百五十里,以黄公岭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潮州海阳县界一百五十里,以卢岭为界,自界首至海阳县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梅州程乡县界一百里,以千口为界,自界首至程乡县一百二十五里;东北至长汀县界一百五十里,以黄公岭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五里;西北至赣州会昌县界一百里,以南瀑口北岭为界,自界首至会昌县一百一十里。

  水路,水出梅州界,其间浅险处多。

  校 注:

  〔1〕 疑漏一“州”字。

  〔2〕 “赣”应作“漳”。

  〔3〕 “一十五里”应作“一百五里”。

  〔4〕 即汀水,长汀溪。

  〔5〕 南北距与下述南至、北至里程相差一百六十五里。按乾隆《汀州府志》载:“南至连城县界一百一十五里,以柯坊魏张坑为界;北至宁化县界三十里,以草鞋岭为界”。

  〔6〕 乾隆《汀州府志》作“百步岭”。

  〔7〕 乾隆《汀州府志》作“南至连城县界柯坊魏张坑”。

  〔8〕 乾隆《汀州府志》作“草鞋岭”。

  〔9〕 此处漏里程数。《元一统志》载:“西南到长汀一百八十里”,则此处应补“八十里”三字。

  〔10〕 依汀州至到,应为“钱标山”。

  ○城 池

  高城固垒,所以保民,矧汀底闽而旴、赣潮、梅环其境,盐子矫虔时作,可使弗高且固乎?诸邑城多隳,郡城乃累土成之,念陶甓更难,为力未暇,端有俟于后之君子。

  郡城 唐大历四年,刺史陈剑移筑笼山瞰溪。大中初,刺史刘岐始创敌楼一百七十九间。宋朝治平三年,郡守刘公均被旨,增广周五里二百五十四步,基三丈,面广三之一,高一丈八尺。浚三濠,深一丈五尺,引南拔溪水东流以绕之。修六门:南曰颁条;靖康元年,郡守苏公公才辟门外直街五百步抵麻潭,曰鄞江;通判厅正对东南曰通远;正东曰济川;东北曰兴贤;正西曰秋成。绍兴间赣卒叛,郡守黄公武增修。隆兴改元,郡守吴公南老又增修。今为敌楼五百一十五间。

  子城 唐刘岐创筑。宋朝治平间修缮。周一里二百九十一步,高一丈一尺,为敌楼二百一十一间。宣和间,郡守潘公辟重建双门,架谯楼其上〔1〕。绍兴间,郡守赵公充夫恐土城缓急不足恃,欲甃以砖石,又虑工役太亟则烦扰,而郡力不任,乃定规画:始于子城岁甃一里,不五六年则并罗城皆石矣。惜继者遽辍。迨嘉熙间,郡守戴公挺招窑户军五十人,置官窑于郊东大窠,以陶砖瓦,欲无扰于民。包砌甫及颁条、济川、兴贤等门,戴已秩满,继者复辍,移官窑砖瓦为台榭不急用,而负窑薪于里长,民反重困。宝祐六年,郡守胡公太初访求民瘼,亟除免窑薪之敕,民甚便之。然包城亦重事,原窑薪之扰,皆出于吏奸,若州不必将窑薪钱下县科敷,只令窑军于未兴工前自采伐,官给其直,仍严禁望青采斫,则不至扰民而城可包砌矣。

  长汀县 倚郭。

  宁化县 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分四门。端平间,宰赵时錧修,复累石为之,周围五百丈。东门曰迎春原名连岗,南门曰端平原名道爱,西门曰通圣原名通赣,北门曰朝天原名朝宗。宝祐水圮,仅存旧址。开庆元年,宰林公玉以砖砌北门,架楼其上,为邑民避水之地,未遑焉。

  上杭县 城周一百六十步。端平间,令赵时钺兴筑,可容二百余户。转车激水,注为濠池。然覆茅竹,旋燎于火。淳祐间,令赵希譝重缩而小之,复圮于水。宝祐间,令潘景丑再加板筑,址以石,甃以砖,覆以瓦,可备御。

  武平县 城周二里八十步。分三门:东曰永平,南曰南安,西曰人和。绍兴间,使相张魏公浚帅本路,差官相视,给费创筑。端平间,令赵汝讘重嘉修筑,寻隳。今惟存旧址焉。

  清流县 旧址有子城,周二百丈,外无城。有四门:东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波,北曰拱辰。绍兴间,寇扰无险可恃,邑人大恐,令郑思诚鸠集流散,以兴板筑。岁久复隍,但存故基。

  莲城县 城周一里一百四十步。架屋其上为敌楼,外有池壕。绍兴间,令丘钦若创筑。乾道间,令杨立中创三门,岁久复隍。端平间,令米巨宏当寇盗稍平,重嘉修筑。淳祐间,令罗应奇修立瓮门:东曰通京原名朝京,西曰秋成原名腾骧,南曰薰风原名龙川。

  校 注

  〔1〕 《永乐大典·门》载《临汀志》:仪门在谯楼之内,翼以两廊。左廊楼曰“东架阁”,使院门在其下;右廊楼曰“西架阁”,州院在其后。郡守李公华重创。又载“辕门在设厅之东庑”。